大家通常會覺得「輸」是一個負面、不吉利的字詞
尤其輸的狀況發生在孩子的身上,更容易被放大
其實「輸」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不管什麼類型的比賽或遊戲,總是會有輸家和贏家
著名的社會學家Hilary Levey Friedman曾說過
輸的經驗促使我們變得成熟
也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與他人的互動關係
當孩子滿六歲以後
他們便發展出判斷他人表現好壞的能力
比如:班上誰跑得最快、誰的數學最好
雖然現在是少子化的社會
但競爭力似乎不減反增
家長也很擔心小孩是否承受的了挫折
其實高競爭狀態,對孩子來說不一定是壞事
如果我們帶領孩子以健康的心態來面對
反而能讓孩子在競爭比賽中
找到自己擅長的能力與興趣
獲得更穩健的信心與自尊
追求完美、好勝心強的孩子
能自動自發把許多工作做得很好
相對的,他們在面對失敗、輸的情況
往往會表現更加誇張嚴重的情緒
可能會賴皮、會用投機的方式來達到贏的結果
或是會大哭大鬧、崩潰生氣
今天就要來認真的和大家一起探討
如何幫助孩子接受失敗
在失敗中不貶低自己,贏的同時也不過度驕傲
- (1)鼓勵孩子參與競爭遊戲
許多家長擔心自己控制不了孩子面對輸贏的情緒
會避免讓孩子參與競爭性的遊戲
反而大幅降低孩子練習接受失敗的機會
雖然有些比賽需要有基本技巧才能「獲得勝利」
但其實不用過度擔心
參與比賽的目的不是為了贏
而是獲得更豐富更有趣的經驗
若以此為前提
則一歲的孩子也能去上音樂課
兩歲的孩子也能踢足球
做得好不好是其次,不是考量的重點了
有時候是家長自己很在意孩子的表現
也形成孩子無形的壓力
覺得一定要做好才不會讓父母丟臉
(2)輸的情緒是正常的,給予支持與理性分析很重要
有誰輸的時候會開心呢?
難過、懊惱當然很正常
孩子的情緒覺察能力尚未成熟到能夠自行緩解
甚至他們會搞不清楚為什麼自己會這麼崩潰
此時我們可以先安撫孩子
確認他們的情緒感受,讓孩子知道我們是理解的
待情緒冷靜下來後
我們可以陪伴孩子分析當時的情況
具體描述出他們在比賽中的良好表現
而不只是關注失誤
也可以提供歷經失敗,後來也成功的實際案例
讓孩子了解,輸了不需要否定自己
每次的輸贏並不代表自己的全好全壞
經過建設性的檢討再認真的練習
才能使自己更加進步,得到突破
(3)一起觀看比賽,學習運動家精神
運動賽事轉播或現場觀看比賽都是很好的親子活動
除了感受選手緊張的氣氛
也能學習到他們堅持抗壓到最後一刻的精神
家長可以利用比賽後,內心仍然彭湃激動時
和孩子一起討論選手輸贏的心情和值得學習的表現
多多營造這些討論機會
可以有效的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不知不覺中讓孩子把運動家的精神內化到自己身上
雖然是家長在教育孩子
但孩子的表現也在提醒我們隨時挑整自己
如果連我們自己都無法接受孩子做錯了
又怎能讓孩子接受自己失常呢?
小編覺得教育孩子也就同時在教育自己
真的是很困難的一課呀!
一起加油吧!
另外另外!
bu編每天都分享超多文章給妳們
旅遊娛樂、健康生活、育兒教養、親子DIY
不每天準時收看真的太對不起自己囉!
趕快一起來練就成育兒達人吧ヾ(*・ω・)ノ